幕后人物
袁崇煥的宿命已經注定。
但他的悲劇,不在于他最后被殺,而是他直到被殺,也不知道為什么。
事實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幾條罪狀里,有一條是很滑稽的。
這條滑稽的罪狀,來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這一天,皇太極率軍發(fā)動了進攻。
這是自于謙保衛(wèi)戰(zhàn)后,京城發(fā)生的最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皇太極以南北對進戰(zhàn)術,分別進攻北城的德勝門和南城的廣渠門。
為保證不白來,皇太極下了血本,北路軍五萬余人,由他親率,隨同攻擊的包括大貝勒代善,濟爾哈朗等,而守衛(wèi)北城的,是滿桂。
南路軍也不白給,共四萬人,三貝勒莽古爾泰帶隊,還包括后來辮子戲里的主要角色多爾袞、多鐸,守在這里的,就是袁崇煥。
戰(zhàn)斗同時開始。
袁崇煥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陣迎敵。
莽古爾泰雖然比較蠢,但算術還是會的,四萬對九千,往前沖就是了。
但戰(zhàn)術還是要講的,他先率軍先沖袁崇煥的左翼,沖不動,退了。
過了一會,又率軍沖擊明軍右翼,還是沖不動,又退了。
估計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第三次,他率領全部主力,直接撲袁崇煥。
后果很嚴重。
袁崇煥帶來的,是明軍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而且據(jù)某些史料講,包括祖大壽、吳襄在內的一干猛人,都在這支部隊里。
幾乎就在莽古爾泰沖鋒的同時,袁崇煥發(fā)動了反沖鋒。
此戰(zhàn)無需介紹戰(zhàn)術,因為基本沒有戰(zhàn)術,雙方騎兵對沖,誰更能砍,誰就能贏。
戰(zhàn)斗過程極其慘烈,四小貝勒之一的阿濟格的坐騎被射死,他身中數(shù)箭,差點當場完蛋,莽古爾泰本人被擊傷。
袁崇煥也很懸,為鼓勵士兵,他親自上陣參加沖鋒,據(jù)史書記載,他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身中數(shù)箭,竟然毫發(fā)無傷,有如神助。
同樣身中數(shù)箭,阿濟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師還能繼續(xù)奮斗,秘訣在于四個字——“重甲難透”。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袁督師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點事都沒有。
在關寧鐵騎的攻擊下,后金軍開始敗退。
但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相當強悍,加上莽古爾泰腦子不好用,還有幾把力氣,再次集結部隊,發(fā)動了第二次沖鋒。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師的中軍被沖散,他在亂軍之中被人圍攻,差點被剁,還在部下反應快,幫他格了幾刀(格之獲免),才從鬼門關爬出來。
穩(wěn)住陣腳后,關寧軍開始反擊,然后又是你打過來,我打過去,一直折騰了八個鐘頭,直到晚上六點,莽古爾泰終于支持不住,敗退,沒來得及跑的,都被趕進了護城河。
廣渠門之戰(zhàn)結束,后金累計傷亡一千余人,明軍大勝。
南城勝利之際,北城的滿桂正在苦苦支撐。
進攻德勝門的軍隊,包括皇太極的親軍主力,戰(zhàn)斗力非常強,滿桂先派部將迎戰(zhàn),沒一會就被打回來,關鍵時刻,滿桂同志表現(xiàn)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親自上陣,并指揮城頭炮兵開炮支援。
在他的光輝榜樣映照下,城下明軍勇猛作戰(zhàn),城上明軍勇猛開炮,后金軍死傷慘重,但不知城頭上的哪位仁兄,點炮的時候太過勇猛,一哆嗦偏了準頭,一炮直奔滿桂同志,當場就把他撂倒,遍體負傷,還在撿了條命,被人護著回去養(yǎng)傷了。
主帥雖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護下,明軍依然奮戰(zhàn)不已,付出重大傷亡后,皇太極被迫撤退,德勝門之戰(zhàn)就此結束。
這一天對袁崇煥而言,是很光榮的,他憑借自己的精兵良將,在京城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八旗軍。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戰(zhàn)的滿桂,是他的死敵,當著皇帝的面,一個打出去,一個抬回來,實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滿桂同志的這筆帳,最終會算到他的身上,因為在那天戰(zhàn)役結束時,一個流言開始在京城流傳:
開炮打傷滿桂的,就是袁崇煥。
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滿桂在德勝門作戰(zhàn),而袁崇煥在廣渠門,今天在北京,要跑個來回,估計都要一個鐘頭,無論如何,袁崇煥都是過不去的。
但袁督師背這個黑鍋,也不是全無道理,他跟滿桂從寧遠就開始干仗,后來硬把滿總兵擠回關內,從來就不待見這人,現(xiàn)在滿桂受傷了,算在他頭上也不奇怪。
從毛文龍開始,到滿桂,再到崇禎,袁崇煥一步步將自己逼入絕境,雖然他自己并不知曉。
袁崇煥,廣西藤縣人,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fā)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幸登科,后赴遼東,得孫承宗賞識,于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wèi)遼東。
后受閹黨 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于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后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zhàn),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終命運揭曉之前,袁崇煥的表現(xiàn)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斗,還有難得的機遇(比如孫承宗),才最終站上歷史的舞臺。
他并不完美,不守規(guī)章,不講原則,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不聽話的就整(或殺)。
而某些所謂“專家”的所謂“力挽狂瀾”,基本就是扯淡,關于這個問題,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學會的例會上,跟很多專家討論過多次,客觀地講,以他的戰(zhàn)略眼光(跟著皇太極繞京城跑圈)和實際表現(xiàn)(擅殺毛文龍),守城出戰(zhàn)確屬上乘,讓他繼續(xù)鎮(zhèn)守遼東,還能鬧出什么事來也難說,所謂挽救危局,隨便講幾句吧。
袁崇煥絕不是叛徒,也絕不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存在與否,并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換句話說,以他的才能,無論怎么折騰,該怎么樣還怎么樣。
對于這個悲劇性的結論,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知道,他的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拼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他始終沒有放棄過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門換防,一切準備就緒。
最終的結局已經注定,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就在這天,堅定的袁崇煥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戰(zhàn)——左安門之戰(zhàn)。
袁崇煥列隊于城外。
因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陣,背對著冰冷的墻磚,在京城凜冽的寒風中,他面對皇太極,展開了波瀾壯闊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軍用潮水般的進攻,證明了自己還想進北京搶一把的美好愿景,但關寧鐵騎用倒在他們面前的無數(shù)尸體證明,你們不行。
雙方在左安門外持續(xù)激戰(zhàn),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拉鋸,皇太極終于支持不住,再次敗退。左安門之戰(zhàn),以明軍獲勝告終。
結束了,都結束了。
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后一場戰(zhàn)役中,被最后一顆子彈打死
——巴頓
我原先認為,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吃飽了撐的外加精神失常,現(xiàn)在我明白了,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