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在前一章的末尾指出的那樣,我們在這里,和在這個第—篇全篇一樣,假定一定量的資本所取得的利潤額,和這個資本在—定流通期間產(chǎn)生的剩余價值總額相等。因此,我們暫時撇開以下的事實:這個剩余價值一方面分成各種派生形式,即資本利息、地租、賦稅等等;另一方面,在多數(shù)場合,它和按照一般平均利潤率占有的利潤是不一致的。由此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的問題和錯誤的認識。關(guān)于一般平均利潤率,我們將在第二篇加以討論。
當利潤和剩余價值在數(shù)量上被看作相等時,利潤的大小和利潤率的大小,就由在每個場合已定或可定的單純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來決定。因此,首先要在純粹數(shù)學(xué)的范圍內(nèi)進行研究。
我們?nèi)匀谎赜玫谝痪砗偷诙淼母鞣N符號??傎Y本C分為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生產(chǎn)一個剩余價值m。我們把這個剩余價值和預(yù)付可變資本的比率m/v叫作剩余價值率,并且用m’來表示。這樣,m/v=m‘,因而m=m’v。這個剩余價值如果不是同可變資本相對比,而是同總資本相對比,就叫作利潤(p),而剩余價值m和總資本C的比率m/C,就叫作利潤率p‘。這樣我們就得到:
p’=m/C=m/(c+v),
用m的上述的值m‘v代替m,我們又得到:
p’=m‘v/C=m’v/(c+v),
這個方程式也可以用如下的比例來表示:
p‘:m’=v:C;
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之比,等于可變資本和總資本之比。
從這個比例可以看出,利潤率p‘總是小于剩余價值率m’,因為可變資本v總是小于C,即v+c之和,可變資本加上不變資本之和;不過要把v=C這種唯一的、但是實際上不可能有的情形除外,也就是要把資本家完全不預(yù)付不變資本,不預(yù)付生產(chǎn)資料,而只預(yù)付工資的情形除外。
此外,在我們的研究中,還要考慮到一系列對c、v和m的大小有決定性影響的其他因素,因此要簡略地提一下這些因素。
第一是貨幣的價值。我們可以假定,貨幣的價值到處都是不變的。
第二是周轉(zhuǎn)。我們暫時完全不考慮這個因素,因為周轉(zhuǎn)對利潤率的影響,我們要在以后的一章中專門進行考察。{在這里,我們只是先提出一點:公式p‘=m’v/C,嚴格地說,只是對可變資本的一個周轉(zhuǎn)期間來說,才是正確的。但是,如果用年剩余價值率m‘n代替簡單的剩余價值率m’,這個公式也適用于年周轉(zhuǎn);在這里,n代表可變資本一年內(nèi)周轉(zhuǎn)的次數(shù)(見第2卷第16章第I節(jié))?!ァざ鳌
第三,還要考慮到勞動生產(chǎn)率。勞動生產(chǎn)率對剩余價值率的影響,已經(jīng)在第一卷第四篇詳細討論過了。但它對利潤率,至少對單個資本的利潤率,也能發(fā)生直接的影響,如果象我們在第一卷第十章中說過的情形那樣,這個單個資本用高于社會平均生產(chǎn)率的生產(chǎn)率來進行工作,按低于同種商品的社會平均價值的價值來提供產(chǎn)品,因而會實現(xiàn)一個額外利潤。但這個情形在這里仍然不予考慮,因為在這一篇,我們還是假定各種商品是在社會正常的條件下生產(chǎn),并且按照它們的價值出售的。因此,我們在每一個場合都假定勞動生產(chǎn)率保持不變。事實上,投在一個產(chǎn)業(yè)部門的資本的價值構(gòu)成,也就是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一定比率,總是表示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chǎn)率。所以,一旦這個比率的變化不是由不變資本的各個物質(zhì)組成部分的單純的價值變化或工資的變化引起的,那也就表示,勞動生產(chǎn)率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常??梢钥吹剑琧、v和m這幾個因素的變化同時也包含著勞動生產(chǎn)率的變化。于是,如果按所謂的不變價值計算,那么,我們很難在假定勞動生產(chǎn)率不變(或商品生產(chǎn)方式不變)的情況下,考察c、v和m的變化。
其余三個因素,即工作日長度、勞動強度和工資的情況,同樣如此。它們對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的影響,我們已在第一卷詳細論述過了。因此,很清楚,雖然為了簡便起見,我們總是假定這三個因素保持不變,但是v和m的變化同樣可以包含著它們的這幾個決定要素的量的變化。在這里,我們只是簡單地提一下,工資對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的影響,同工作日長度和勞動強度對它們的影響是相反的;工資的增加會減少剩余價值,而工作日的延長和勞動強度的提高則會增加剩余價值。
例如,假定有一個100的資本,使用20個工人,在他們每天勞動10小時,每周總工資為20的條件下,生產(chǎn)一個20的剩余價值。這樣,我們就得到:
80c+20v+20m;m‘=100%,p’=20%。
假定工作日延長到15小時,但工資不增加。這樣,20個工人的總價值產(chǎn)品,就由40增加到60(10:15=40:60);因為支付的工資v保持不變,所以剩余價值就由20增加到40。這樣,我們就得到:
80c+20v+40m;m‘=200%,p’=40%。
另一方面,如果每天勞動仍舊是10小時,而工資由20下降到12,那末總價值產(chǎn)品仍舊是40,但分配情況不同了;v減少到12,余下的28就是m。這樣,我們就得到:
80c+12v+28m;m‘=233 1/3%,p’=28/92=30 10/23%。
由此可見,工作日的延長(或勞動強度的相應(yīng)提高)和工資的降低,都會增加剩余價值量,從而會提高剩余價值率;相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資的增加則會降低剩余價值率。所以,如果v因工資的增加而增加,這并不表示勞動量增加了,而只是表示勞動量的報酬更高了;在這個場合,m‘和p’就不會提高,而會降低。
在這里就可以看出,工作日、勞動強度和工資的變化,一定會使v和m以及它們的比率同時發(fā)生變化,從而也會使p‘,即m和c+v(總資本)的比率同時發(fā)生變化。同樣很清楚,m和v的比率的變化,也就意味著上述三個勞動條件中至少有一個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
在這里正好可以看出,可變資本同總資本的運動及其增殖之間的特別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的區(qū)別。就價值形成而言,不變資本所以重要,只是在于它具有的價值。在這里,對價值形成來說,1500鎊不變資本究竟是代表1500噸鐵(假定每噸1鎊)還是代表500噸鐵(每噸3鎊),是完全沒有關(guān)系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究竟體現(xiàn)為多少實際材料,對價值形成和利潤率來說,是完全沒有關(guān)系的。不變資本價值的增減和這個資本所代表的物質(zhì)使用價值的量不管成什么比率,利潤率同這個價值總是按相反的方向變動。
可變資本的情況就完全不是這樣。在這里重要的,首先不是在于可變資本具有的價值,不是在于它所包含的物化勞動,而是在于這個價值只是可變資本所推動的但沒有在可變資本中體現(xiàn)的總勞動的指數(shù)。這個總勞動和在可變資本本身中體現(xiàn)的勞動即有酬勞動的差額,或者說,總勞動中形成剩余價值的部分,在可變資本本身包含的勞動越小的時候,就越大。假定一個10小時的工作日等于10先令=10馬克。如果必要勞動即補償工資或可變資本的勞動=5小時=5先令,那末,剩余勞動就=5小時,剩余價值就=5先令。如果必要勞動=4小時=4先令,那末,剩余勞動就=6小時,剩余價值就=6先令。
因此,只要可變資本價值的大小不再是它所推動的勞動量的指數(shù),或者不如說,這個指數(shù)的尺度本身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那末,剩余價值率就會按相反的方向和相反的比例發(fā)生變化。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這種不同,與現(xiàn)代庸俗經(jīng)濟學(xué)的理論是不一致的,應(yīng)當可以通過實證研究來加以驗證。
現(xiàn)在我們把上述的利潤率方程式p’=m‘v/C,應(yīng)用到各種可能的情況上來。我們依次變更m’v/C中各個因素的值,并確定這些變化對利潤率的影響。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一系列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把這些情況看作同一個資本的依次變化的作用條件,但也可以看作同時并存于不同產(chǎn)業(yè)部門或不同國家、為了比較才列在一起的不同的資本。因此,如果把我們所舉的某些例子理解為同一個資本在時間上先后出現(xiàn)的狀態(tài),這樣顯得勉強或?qū)嶋H上不可能,那末,只要把它們理解為互相獨立的資本在進行比較,這種指責也就可以消除了。如果象現(xiàn)代庸俗經(jīng)濟學(xué)做實證研究那樣,把它們加總到一起,從而抹殺其中的區(qū)別,那我們就什么結(jié)論也得不到了。
因此,我們把m‘v/C這個乘積分成兩個因素,m’和v/C;我們先把m‘當作是不變的,研究v/C的各種可能變化的作用;然后把v/C這個分數(shù)當作是不變的,使m’發(fā)生各種可能的變化;最后,我們假定一切因素都是可變的,并列舉所有的情形,由此推出利潤率的各種規(guī)律。
I、m‘不變,v/C可變
我們可以為這種情況——它又包含許多派生情況——提出一個總公式。假定有兩個資本C和C1,它們的可變組成部分分別為v和v1,剩余價值率同為m’,利潤率分別為p‘和p1’——這樣:
p‘=m’v/C;p1‘=m’v1/C1。
現(xiàn)在使C和C1相比,v和v1相比。例如,假定分數(shù)C1/C之值=E,分數(shù)v1/v之值=e,這樣,C1=EC,v1=ev。用所得之值,代替上述p1‘方程式中的C1和v1,我們就得到:
p’=m‘ev/EC。
把上述兩個方程式變成比例,我們就可以由這兩個方程式引出第二個公式:
p’:p1‘=m’v/C:m‘v1/C1=v/C:v1/C1。
因為以同數(shù)乘除分子和分母,分數(shù)的值不變,所以我們可以把v/C和v1/C1化為百分比,也就是,使C和C1各=100。這樣,我們就得到v/C=v/100和v1/C1=v1/100,我們還可以把上述比例中的分母去掉,于是就得到:
p’:p1‘=v:v1;也就是說,
就任何兩個以相同的剩余價值率發(fā)生作用的資本來說,利潤率之比,等于按各自總資本的百分比計算的可變資本部分之比。
這兩個公式,包含著v/C的變化的一切情況。
在分別考察這些情況之前,還要指出一點。因為C是c和v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因為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通常都用百分比來表示,所以一般地說,假定c+v之和也為100,也就是用百分比來表示c和v,是比較方便的。在我們不是要確定利潤量,而是要確定利潤率時,不管是說一個15000的資本,其中不變資本12000,可變資本3000,生產(chǎn)一個3000的剩余價值,還是把這個資本化為百分比,結(jié)果都是一樣:
15000C=12000c+3000v(+3000m)
100C= 80c+ 20v(+ 20m)。
在這兩個場合,剩余價值率m’都是=100%,利潤率都是=20%。
當我們拿兩個資本作比較時,情況也是如此,例如,我們拿上面那個資本同另一個如下的資本作比較:
12000C=l0800c+1200v(+1200m)
100C= 90c+ 10v(+ 10m),
在這兩個場合,m‘都是=100%,p’都是=10%,而用百分比的形式來同上面那個資本作比較,結(jié)果就清楚得多。
相反,在我們考察同一個資本的變化時,百分比形式就很少應(yīng)用,因為這個形式幾乎總是把這些變化掩蓋起來。如果一個資本由百分比形式
80c+20v+20m
變?yōu)榘俜直刃问?/p>
90c+10v+10m,
那末,我們就看不出,這個變化了的百分比構(gòu)成即90c+10v,是由v的絕對減少引起的,還是由c的絕對增加引起的,還是同時由二者引起的。要看出這一點,我們必須有絕對的數(shù)字。而在研究下述的各個變化情況時,整個問題恰恰在于這種變化是怎樣發(fā)生的,80c+20v變?yōu)?0c+10v,是由于不變資本增加、可變資本不變,如12000c+3000v變?yōu)?7000c+3000v(百分比形式是90c+10v);或者由于不變資本不變、可變資本減少,如12000c+3000v變?yōu)?2000c+1333 1/3v(百分比形式也是90c+10v);或者由于二者都發(fā)生變化,如12000c+3000v變?yōu)?3500c+1500v(百分比形式還是90c+10v)。我們現(xiàn)在正要依次研究這些情況,因此,盡管百分比的形式十分方便,我們只好放棄不用,或者只是把它當作次要的形式來使用。
1、m‘和C不變,v可變
如果v的大小發(fā)生變化,那末C要保持不變,C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不變資本c,就要和v以同額但按相反的方向發(fā)生變化。假定C原來=80c+20v=100,現(xiàn)在v減為10,C就只有在c增加到90的時候,才能仍舊=100;90c+10v=100。一般說來,如果v變?yōu)関±d,即v加上d或減去d,那末,c就必須變?yōu)閏-(±)d,即必須以同額但按相反的方向發(fā)生變化,這樣才能符合當前這種情況的各種條件。
同樣,當剩余價值率m’不變,但可變資本v變化時,剩余價值量m必然發(fā)生變化,因為m=m‘v,而m’v的一個因素v已有了一個不同的值。
這個場合所假定的各種前提,使我們在原方程式
p‘=m’v/C
之外,又由v的變化,得到了第二個方程式:
p1‘=m’v1/C
其中v變?yōu)関1,現(xiàn)在應(yīng)當求出由此而引起變化的利潤率p1‘。
這個利潤率可以由如下的比例求出:
p’:p1‘=m’v/C:m‘v1/C=v:v1。
也就是說,在剩余價值率和總資本不變時,原利潤率和由可變資本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利潤率之比,等于原可變資本和變化以后的可變資本之比。
假定資本原來象上面所說的那樣是:
I、15000C=12000c+3000v(+3000m);現(xiàn)在是:
II、15000C=13000c+2000v(+2000m);
在這兩個場合,C=15000,m’=100%,I的利潤率20%和II的利潤率13 1/3%之比,等于I的可變資本3000和II的可變資本2000之比,即20%:13 1/3%=3000:2000。
可變資本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我們先拿一個增加的例子來說。假定一個資本原來的構(gòu)成和發(fā)生作用的情況如下:
I、100c+20v+10m;C=120,m‘=50%,p’=8 1/3%。
現(xiàn)在,可變資本增加到30;按照前提,要使總資本保持不變,仍然=120,不變資本必須由100減少到90。所生產(chǎn)的剩余價值,在剩余價值率仍然是50%的情況下,就必須增加到15。因此我們得到:
II、90c+30v+15m;C=120,m‘=50%,p’=12 1/2%。
我們首先假定工資不變。這時,剩余價值率的其他因素,工作日和勞動強度,也必須保持不變。因此,v的增加(由20增加到30),只能表示所使用的工人人數(shù)增加了二分之一。這樣,總的價值產(chǎn)品也將增加二分之一,由30增加到45,分配的情況和以前完全一樣,2/3作為工資,1/3作為剩余價值。但在工人人數(shù)增加的同時,不變資本即生產(chǎn)資料的價值,卻由100減少到90了。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一種情況:勞動生產(chǎn)率的降低與不變資本同時減少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情況在經(jīng)濟上是可能的嗎?
在農(nóng)業(yè)和采掘工業(yè)中(在這兩個部門,勞動生產(chǎn)率的降低,從而所使用的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是容易理解的),這個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范圍內(nèi)和在它的基礎(chǔ)上——就不是和不變資本的減少,而是和不變資本的增加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甚至在c的上述那種減少只是由于價格的下降造成時,單個資本也只有在十分例外的情形下才能完成由I到II的轉(zhuǎn)變。但就投在不同國家或不同農(nóng)業(yè)部門或采掘工業(yè)部門的兩個獨立資本來說,一個場合比另一個場合使用更多的工人(從而使用更大的可變資本)同時卻使用價值更小或數(shù)量更少的生產(chǎn)資料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問題是,什么叫勞動生產(chǎn)率的降低呢?難道可變資本的比例增大,就意味著勞動生產(chǎn)率的降低嗎?
但如果我們拋棄工資不變的假定,用工資提高二分之一來解釋可變資本由20提高到30,那末,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同數(shù)工人——比如說20個工人——用同量或不過略為減少的生產(chǎn)資料繼續(xù)工作。如果工作日不變,比如說仍舊是10小時,總價值產(chǎn)品也就不變;它仍舊=30。但這30必須全部用來補償預(yù)付的可變資本30;剩余價值就會消失。可是我們的前提是剩余價值率不變,象I一樣仍舊是50%。這只有在工作日延長二分之一,即延長到15小時的條件下,才有可能。這時,20個工人在15小時內(nèi)會生產(chǎn)一個45的總價值,一切條件都符合了:
II、90c+30v+15m;C=120,m‘=50%,p’=12 1/2%。
在這個場合,和I相比,20個工人不會使用更多的勞動資料,即工具、機器等等;只是原料或輔助材料必須增加二分之一。因此,在這些材料的價格下降時,按照我們的前提,由I轉(zhuǎn)變到II,從經(jīng)濟上看,甚至對單個資本來說,也是能夠做到的。資本家由于他的不變資本貶值可能遭受的損失,至少會由較大的利潤(由于工作日的延長),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
現(xiàn)在,我們假定可變資本不是增加,而是減少。這樣,我們只要把上面的例子顛倒過來,把II當作原來的資本,由II轉(zhuǎn)變?yōu)镮。
II、90c+30v+15m變?yōu)?/p>
I、100c+20v+10m,
很明顯,這種顛倒不會使那些規(guī)定雙方利潤率及其互相關(guān)系的條件發(fā)生任何變化。
如果在不變資本增加時,v因所使用的工人人數(shù)減少三分之一而由30減少到20,那末,我們在這里就看到了現(xiàn)代工業(yè)的正常情況: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人數(shù)較少的工人使用數(shù)量較大的生產(chǎn)資料。這個運動必然和利潤率的同時下降聯(lián)系在一起,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將在本卷第三篇加以論述。
但是,如果v因同數(shù)工人按較低的工資被雇用而由30減少到20,那末在工作日不變時,總價值產(chǎn)品會仍舊=30v+15m=45;既然v下降到20,剩余價值就會增加到25,剩余價值率就會由50%增加到125%,而這是和前提相違背的。為了符合我們所規(guī)定的條件,按50%的比率計算的剩余價值,相反地必須下降到10,因而總價值產(chǎn)品必須由45減少到30。這只有在工作日縮短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這樣,我們得到的結(jié)果就和上面一樣:
100c+20v+10m;m‘=50%,p’=8 1/3%。
不用說,在工資減少時勞動時間又這樣縮短的情況,實際上也許是不會發(fā)生的。但這沒有什么關(guān)系。利潤率是許多變數(shù)的函數(shù),如果我們要知道這些變數(shù)怎樣對利潤率發(fā)生影響,我們就必須依次研究每個變數(shù)單獨的影響,不管這種孤立的影響對同一資本來說在經(jīng)濟上是不是容許發(fā)生。但是,如果一項研究涉及現(xiàn)實里不容許發(fā)生的情形,就必須指明一點。
2、m‘不變,v可變,C因v的變化而變化
這個場合和上述場合只有程度上的區(qū)別。在這個場合,c不是在v增加時以同額減少,或在v減少時以同額增加,而是保持不變。但是,在大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目前條件下,可變資本只是總資本的一個比較小的部分,因此,在總資本的減少或增加由可變資本的變化決定時,總資本的減少或增加也是比較小的。我們再從這樣一個資本出發(fā):
I、100c+20v+10m;C=120,m’=50%,p‘=8 1/3%。
現(xiàn)在假定它變?yōu)椋?/p>
II、100c+30v+15m;C=130,m’=50%,p‘=11 7/13%。
與此相反的可變資本減少的情況,又可以由II再轉(zhuǎn)變?yōu)镮來加以說明。
各種經(jīng)濟條件本質(zhì)上和上述場合一樣,因此,無須重述。由I到II的轉(zhuǎn)變意味著:勞動生產(chǎn)率降低二分之一;對100c的利用,II式需要的勞動,比I式多二分之一。這種情況在農(nóng)業(yè)中可能發(fā)生?!臼指逯羞@里有一句話:“以后再來研究這種情況同地租有什么聯(lián)系?!薄?/p>
不過在上述場合,總資本因不變資本轉(zhuǎn)化為可變資本,或可變資本轉(zhuǎn)化為不變資本,而保持不變;而在這里,在可變部分增加時會有追加資本被束縛,在可變部分減少時會有原來使用的資本被游離。
3、m’和v不變,c可變,因而C也可變
在這個場合,方程式
p‘=m’v/C變?yōu)椋簆1‘=m’v/C1,
把兩邊共有的因素去掉,就得到如下的比例:
p1‘:p’=C:C1;
在剩余價值率相等,可變資本部分也相等時,利潤率和總資本成反比。
例如,假定有三個資本,或同一個資本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I、80c+20v+20m;C=100,m‘=100%,p’=20%;
II、100c+20v+20m;C=120,m‘=100%,p’=16 2/3%;
II、60c+20v+20m;C=80,m‘=100%,p’=25%;
那末就會得到如下的比例:
20%:16 2/3%=120:100;20%:25%=80:100。
關(guān)于m‘不變時v/C的各種變化,我們前面提出的總公式是:
p1’=m‘ev/EC;現(xiàn)在它變?yōu)椋簆1’=m‘v/EC,
因為v沒有變化,所以因素e=v1/v在這里變?yōu)?1。
因為m’v=m,即剩余價值量,又因為m‘和v都保持不變,所以m不會因C的變化而受到影響;剩余價值量在變化以后,和在變化以前一樣。
假定c減為零,p’就會=m‘,利潤率就會等于剩余價值率。
c的變化,可能由不變資本的物質(zhì)要素的單純價值變化引起,也可能由總資本技術(shù)構(gòu)成的變化,即由該生產(chǎn)部門勞動生產(chǎn)率的變化引起。在后一種情況下,隨著大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而提高的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用上面的例子來說,要求按照由III到I,由I到II這樣的順序來轉(zhuǎn)變。一個以20為報酬但生產(chǎn)價值40的勞動量,最初使用了價值60的勞動資料;當生產(chǎn)率提高但價值不變時,所使用的勞動資料起初增加到80,然后增加到100。生產(chǎn)率下降,則要求按照相反的順序進行;同量勞動所能推動的生產(chǎn)資料就會減少,生產(chǎn)就會受到限制,這種情況可能在農(nóng)業(yè)、采礦業(yè)等部門發(fā)生。信息技術(shù)的革命對這里的分析有何影響?
不變資本的節(jié)約,一方面會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使資本游離,因此,對資本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關(guān)于這一點以及不變資本要素(特別是原料)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們以后【見本卷第92-154頁?!窟€要進行詳細的研究。
在這里又表明,不變資本的變化,不論是由c的物質(zhì)組成部分的增加或減少引起,還是由c的物質(zhì)組成部分的單純價值變化引起,都同樣會對利潤率發(fā)生影響。
4、m’不變,v、c和C都可變
在這個場合,上述利潤率已經(jīng)變化的總公式
p1‘=m’ev/EC
也是適用的。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時,從這個公式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果:
(a)如果E大于e,也就是說,如果不變資本的增加,使總資本增加得比可變資本快,那末,利潤率就會下降。如果一個80c+20v+20m的資本變?yōu)?70c+30v+30m的構(gòu)成,那末m‘仍舊=100%,盡管v和C都增加了,但v/C會由20/100降低到30/200,利潤率也就會相應(yīng)地由20%降低到15%。
(b)只有e=E,也就是說,只有v/C這個分數(shù)在表面上發(fā)生變化,但其值不變,也就是說,只有分子和分母以同數(shù)乘除,利潤率才會保持不變。80c+20v+20m和160c+40v+40m二者的利潤率顯然都是20%,因為m’仍然=100%,而v/C=20/100=40/200在這兩個例子中,都代表相等的值。
(c)如果e大于E,也就是說,如果可變資本增加得比總資本快,利潤率就會提高。如果80c+20v+20m變?yōu)?20c+40v+40m,利潤率就會由20%增加到25%,因為在m‘不變時,v/C=20/100已經(jīng)提高到40/160,由1/5提高到1/4。
如果v和C按相同的方向變化,我們就可以這樣來看待這種量的變化,好象二者在一定程度以內(nèi),按相同的比率變化,以致在這個程度以內(nèi),v/C保持不變。超過這一點,二者之中就只有一個發(fā)生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種較為復(fù)雜的情況化為上述一種較為簡單的情況。
例如,如果80c+20v+20m變?yōu)?00c+30v+30m,那末,只要這種變化在100c+25v+25m的程度以內(nèi),v和c,從而v和C的比率,將會保持不變。因此在這個程度以內(nèi),利潤率也會保持不變。我們現(xiàn)在可以把100c+25v+25m當作出發(fā)點;我們使v增加5,即增加到30v,C也就由125增加到130,這樣我們就得到上述的第二種情況,即只有v的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C的變化。利潤率原來是20%,在剩余價值率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增加了5v,現(xiàn)在就提高到23 1/13%了。
甚至在v和C按相反的方向在數(shù)量上發(fā)生變化時,我們同樣可以把它化為一個較為簡單的情況。例如,我們再從80c+20v+20m出發(fā),使它變?yōu)?10c+10v+10m的形式,而當變化還在40c+10v+10m以內(nèi)的時候,利潤率會仍舊是20%。把70c加到這個中間形式中去,利潤率就會下降到8 1/3%。這樣,我們也就把這個情況再化為只有一個變數(shù)c變化的情況了。
因此,v、c和C同時發(fā)生變化的情況,沒有提出任何新的觀點。它最后總是化為只有一個因素可變的情況。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v和C在數(shù)字上還是和以前一樣大,但它們的物質(zhì)要素發(fā)生了價值變化,因此v所代表的,是被推動的勞動的已經(jīng)變化了的量,c所代表的,是被推動的生產(chǎn)資料的已經(jīng)變化了的量。但甚至這個唯一剩下的情況,實際上也已經(jīng)包括在上述范圍內(nèi)了。
假定80c+20v+20m中,20v原來代表20個工人每天10小時勞動的工資?,F(xiàn)在,假定每個人的工資由1增加到1 1/4。這樣,20v已經(jīng)不能支付20個工人的報酬,而只能支付16個工人的報酬。但是,20個工人在200個勞動小時內(nèi)會生產(chǎn)40的價值,而16個工人在每天10小時內(nèi),也就是在總共160個勞動小時內(nèi),將只生產(chǎn)32的價值??鄢?0v作為工資,在32的價值中,就只剩下12作為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率就會由100%降低到60%。但是按照我們的前提,剩余價值率必須保持不變,因此工作日必須延長1/4,即由10小時延長到12 1/2小時;20個工人在每天10小時內(nèi),即在200個勞動小時內(nèi)會生產(chǎn)40的價值,16個工人在每天12 1/2小時內(nèi),即在200小時內(nèi),也會生產(chǎn)相同的價值,80c+20v的資本,現(xiàn)在也和以前一樣,會生產(chǎn)20的剩余價值。
反過來,如果工資降低,20v可以支付30個工人的工資,那末,m’要保持不變,工作日就要由10小時縮短到6 2/3小時。20×10=30×6 2/3=200個勞動小時。
至于在這些相反的假定下,c究竟在什么程度以內(nèi)可以在其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上保持不變,但又能代表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了的生產(chǎn)資料量,我們實質(zhì)上在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這種情況只有在極其例外的場合,才可能以純粹的形式出現(xiàn)。
至于c的各種要素的價值變化會增加或減少這些要素的量,但不會影響c的價值額這種情況,那末,只要這種變化不會引起v的數(shù)量變化,它就既不會影響利潤率,也不會影響剩余價值率。但這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在生產(chǎn)技術(shù)不變的情況下,v是與c所代表的生產(chǎn)資料的數(shù)量而非價值成比例。因此,如果c的價值不變,但數(shù)量變化,v就會變動,除非工資的變化能夠巧合得使其不變。
至此,我們已經(jīng)把我們方程式中v、c和C各種可能的變化情況都列舉出來了。我們看到,在剩余價值率保持不變時,利潤率可以降低,不變,或提高,因為v和c或v和C的比率稍微發(fā)生變化,就足以使利潤率發(fā)生變化。
其次,我們看到,v的變化到處都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一經(jīng)達到,m‘要保持不變,就會成為經(jīng)濟上不可能的事情。因為c的每一個單方面的變化,也必然會達到一個界限,這個界限一經(jīng)達到,v就不能再保持不變,所以對v/C一切可能的變化來說,都有一個界限,超過這個界限,m’也就必然會變?yōu)榭勺儭,F(xiàn)代庸俗經(jīng)濟學(xué)很少注意到,其所運用的函數(shù)的定義域和值域是否存在界限。在m‘變化時,我們方程式中各個變數(shù)的這種互相作用,還會更清楚地顯示出來。我們現(xiàn)在就來研究m’的各種變化。
II、m‘可變
如果把方程式p’=m‘v/C變?yōu)榱硪粋€方程式p1’=m1‘v1/C1(其中,p1’、m1‘、v1和C1表示p’、m‘、v和C的變化了的值),那末,我們就為各種不同剩余價值率下的利潤率,求得一個總公式,而不管v/C是不變的,或同樣是可變的。這樣,我們就得到:
p’:p1‘=m’v/C:m1‘v1/C1,
由此得到: p1’=(m1‘/m’)×(v1/v)×(C/C1)×p‘。
1、m’可變,v/C不變
在這個場合,我們有兩個方程式:
p‘=m’v/C;p1‘=m1’v/C,
在這兩個方程式中,v/C是等值的。因而可以得出如下比例:
p‘:p1’=m‘:m1’。
具有相同構(gòu)成的兩個資本的利潤率之比,等于它們的剩余價值率之比。因為在v/C這個分數(shù)中,重要的不是v和C的絕對量,而只是二者的比率,所以,這適用于具有相同構(gòu)成的一切資本,而不管它們的絕對量如何。
80c+20v+20m;C=100,m‘=100%,p’=20%
160c+40v+20m;C=200,m‘=50%,p’=10%
100%:50%=20%:10%。
如果v和C的絕對量在兩個場合是相等的,利潤率還和剩余價值量成正比。
p‘:p1’=m‘v:m1’v=m:m1。
例如:
80c+20v+20m;m‘=100%,p’=20%
80c+20v+10m;m‘=50%,p’=10%
20%:10%=100×20:50×20=20m:10m。
現(xiàn)在很清楚,就構(gòu)成的絕對數(shù)或百分比相同的資本來說,剩余價值率只有在工資或工作日長度或勞動強度不等的情況下,才能是不等的。假定有三種情況:
I、80c+20v+10m;m‘=50%,p’=10%,
II、80c+20v+20m;m‘=100%,p’=20%,
III、80c+20v+40m;m‘=200%,p’=40%,
總價值產(chǎn)品在I式是30(20v+10m),在II式是40,在III式是60。這種情形可以由三種方式引起。
第一,工資不等,因而20v在各個場合表示不同的工人人數(shù)。假定在I式是按1 1/3鎊的工資雇用15個工人勞動10小時,生產(chǎn)30鎊價值,其中20鎊補償工資,10鎊是剩余價值。如果工資降低到1鎊,就可以雇用20個工人勞動10小時,因此生產(chǎn)40鎊的價值,其中20鎊補償工資,20鎊是剩余價值。如果工資再降低到2/3鎊,就可以雇用30個工人勞動10小時,生產(chǎn)60鎊的價值,其中除去20鎊工資,還剩下40鎊剩余價值。
在這個場合,資本的百分比構(gòu)成不變,工作日不變,勞動強度不變,但剩余價值率因工資變化而變化了。只有這個唯一的場合才符合李嘉圖的如下假定:
“利潤的高低恰好和工資的高低成反比?!?《政治經(jīng)濟學(xué)原理》,載于麥克庫洛赫編《李嘉圖全集》1852年版第l章第3節(jié)第18頁)
第二,勞動強度不等。這時,比如說20個工人用相同的勞動資料,在每天10個勞動小時內(nèi)生產(chǎn)的某種商品,在I式是30件,在II式是40件,在III式是60件。每件商品除了耗費在其中的生產(chǎn)資料的價值,都體現(xiàn)著1鎊的新價值。因為在每個場合都要有20件商品=20鎊來補償工資,所以剩余價值在I式是10件商品=10鎊,在II式是20件商品=20鎊,在III式是40件商品=40鎊。
第三,工作日長度不等。如果20個工人在勞動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在I式每天勞動9小時,在II式每天勞動12小時,在III式每天勞動18小時,那末,它們的總產(chǎn)品之比30:40:60,就等于9:12:18,而且,因為工資在每個場合都=20,所以剩余價值又分別是10,20和40。
可見,工資的提高或降低會以相反的方向,勞動強度的提高或降低和工作日的延長或縮短會以相同的方向,影響剩余價值率,從而在v/C不變時,影響利潤率。
2、m‘和v可變,C不變
在這個場合,下面的比例也是適用的:
p’:p1‘=m’v/C:m1‘v1/C1=m’v:m‘v1=m:m1。
利潤率之比,等于相應(yīng)的剩余價值量之比。
在可變資本不變時,剩余價值率的變化,意味著價值產(chǎn)品在數(shù)量上和分配上發(fā)生了變化。v和m’同時變化,也總是包含價值產(chǎn)品分配上的變化,但并不總是包含價值產(chǎn)品數(shù)量上的變化。這里可能有三種情況:
(a)v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以相等的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例如:
80c+20v+10m;m’=50%,p‘=10%
90c+10v+20m;m’=200%,p‘=20%。
在這兩個場合,價值產(chǎn)品是相等的,因而,提供的勞動量也是相等的;20v+10m=10v+20m=30。區(qū)別只是在于:在前一個場合,20作為工資支付,10是剩余價值;而在后一場合,工資只有10,因而剩余價值是20。這是當v和m’同時發(fā)生變化時,工人人數(shù)、勞動強度和工作日長度都保持不變的唯一場合。
(b)m‘和v也按照相反的方向,但不是以相等的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這時,或者是v的變化占優(yōu)勢,或者是m’的變化占優(yōu)勢。
I、80c+20v+20m;m‘=100%,p’=20%
II、72c+28v+20m;m‘=71 3/7%,p’=20%
III、84c+16v+20m;m‘=125%,p’=20%。
在I的價值產(chǎn)品40中,有20v支付工資;在II的價值產(chǎn)品48中,有28v支付工資;在III的價值產(chǎn)品36中,有16v支付工資。價值產(chǎn)品和工資都變化了;但是,價值產(chǎn)品的變化,意味著提供的勞動量的變化,因而,或者是工人人數(shù)的變化,或者是勞動時間的變化,或者是勞動強度的變化,或者是三項中一項以上的變化。
(c)m‘和v按照相同的方向發(fā)生變化;這時,一種變化會加強另一種變化的作用。
90c+10v+10m;m’=100%,p‘=10%
80c+20v+30m;m’=150%,p‘=30%
92c+8v+6m;m’=75%,p‘=6%。
在這里,三個價值產(chǎn)品也是不同的,即20、50和14;而每個場合的勞動量大小上的這種差別,又可以化為工人人數(shù)、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的差別,或者化為一個以上的因素或所有這些因素上的差別。
3、m’、v和C都可變
這個場合不會提供任何新的觀點,可以用II即m‘可變這一節(jié)中求得的總公式來解決。
——————
可見,剩余價值率大小的變化對于利潤率的影響,會產(chǎn)生下列各種情形:
1、如果v/C不變,那末p’和m‘會按照相同的比率提高或降低。
80c+20v+20m;m’=100%,p‘=20%
80c+20v+10m;m’=50%,p‘=10%
100%:50%=20%:10%。
2、如果v/C和m’按照相同的方向變化,即m‘提高,v/C也提高,m’降低,v/C也降低,那末p‘會比m’按照更大的比率提高或降低。
80c+20v+10m;m‘=50%,p’=10%
70c+30v+20m;m‘=66 2/3%,p’=20%
50%:66 2/3%<10%:20%。
不是比較實際的比值,否則上面的不等號要反向;而是比較“:”前后的增長速度??梢杂矛F(xiàn)代數(shù)學(xué)來更好地表達。
3、如果v/C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v/C比m’按照更小的比率變化,那末p‘會比m’按照更小的比率提高或降低。
80c+20v+10m;m‘=50%,p’=10%
90c+10v+15m;m‘=150%,p’=15%
50%:150%>10%:15%。
4、如果v/C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v/C比m’按照更大的比率變化,那末,盡管m‘降低,p’還是會提高,或者盡管m‘提高,p’還是會降低。
80c+20v+20m;m‘=100%,p’=20%
90c+10v+15m;m‘=150%,p’=15%
m‘由100%提高到150%;p’由20%降低到15%。
5、最后,如果v/C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恰好按照相同的比率在大小上發(fā)生變化,那末,盡管m’提高或降低,p‘還是會保持不變。
只有最后這個情況還需要作一些解釋。前面在論述v/C的變化時,我們看到,同一個剩余價值率可以表現(xiàn)為極不相同的利潤率,而在這里我們看到,同一個利潤率可以以極不相同的剩余價值率為基礎(chǔ)。但是在m’不變時,v和C的比率上的任何一種變化,都足以引起利潤率的差別,而在m‘發(fā)生大小上的變化時,v/C就必須以恰好相應(yīng)的程度,按照相反的方向發(fā)生大小上的變化,才能使利潤率保持不變。這種情形,就同一個資本或同一國家的兩個資本來說,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況下才是可能的。例如,有一個資本
80c+20v+20m;C=100,m’=100%,p‘=20%,
假定工資下降,只需要16v而不需要20v就可以雇到同數(shù)工人。這時,就有4v游離出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就得到:
80c+16v+24m;C=96,m’=150%,p‘=25%。
現(xiàn)在p’要和以前一樣=20%,總資本就必須增加到120,從而不變資本就必須增加到104:
104c+16v+24m;C=120,m‘=150%,p’=20%。
這種情形,只有在勞動生產(chǎn)率隨著工資下降而同時發(fā)生變化,因而要求資本構(gòu)成發(fā)生這樣一種變化的時候,或者在不變資本的貨幣價值由80增加到104的時候,總之,只有在各種條件僅僅在例外的情況下偶然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可能的。事實上,m‘發(fā)生變化,但不同時引起v的變化,因而也不引起v/C的變化,這種 情形只有在十分特定的情況下,即只有在那些僅僅使用固定資本和勞動,而勞動對象則由自然界提供的產(chǎn)業(yè)部門,才是可以設(shè)想的。
但是把兩個國家的利潤率作比較時,情況就不同了。在這個場合,相同的利潤率,實際上多半表現(xiàn)不同的剩余價值率。
因此,從所有以上五種情況可以得出結(jié)論:剩余價值率降低或者提高,利潤率可以提高;剩余價值率提高或者降低,利潤率可以降低;剩余價值率提高或者降低,利潤率可以不變。至于剩余價值率不變,利潤率可以提高、降低或者不變,這一點我們在第I節(jié)已經(jīng)講過了。
——————
可見,利潤率取決于兩個主要因素:剩余價值率和資本的價值構(gòu)成。這兩個因素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在這里,我們可以用百分比來表示資本的構(gòu)成,因為變化發(fā)生在兩個資本部分中的哪一個部分,是無關(guān)緊要的。
兩個資本的利潤率或同一個資本在兩個連續(xù)的、不同的狀態(tài)下的利潤率,
在下列情況下,是相等的:
1、資本的百分比構(gòu)成相等,剩余價值率也相等。
2、資本的百分比構(gòu)成不等,剩余價值率也不等,但是剩余價值率和按百分比計算的可變資本部分(m’和v)的乘積相等,也就是說,按總資本的百分比計算的剩余價值量(m=m‘v)相等,換句話說,在這兩個場合m’和v兩個因素互成反比。
在下列的情況下,是不等的:
1、資本的百分比構(gòu)成相等,但是剩余價值率不等。這時,利潤率之比,等于剩余價值率之比。
2、剩余價值率相等,資本的百分比構(gòu)成不等。這時,利潤率之比,等于可變資本部分之比。
3、剩余價值率不等,資本的百分比構(gòu)成也不等。這時,利潤率之比,等于m‘v的乘積即按總資本的百分比計算的剩余價值量之比?!驹谑指逯校P(guān)于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差數(shù)(m’-p‘),還可以看到各種極為詳細的計算。這種差數(shù)具有各式各樣的有趣的特色,它的運動顯示出這兩個比率越來越遠或越來越近的各種情況。這些運動還可以用曲線來表示。我沒有把這個資料編入,因為它對本書的直接目的不怎么重要,對那些想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的讀者來說,簡單地指出這一點也就夠了?!ァざ鳌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