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近人情
2010年9月27日有篇名為《外媒評中國女性五大特色》文章在各大中文網站上轉載,文章分析了中國女性在市場經濟及全球化過程中的嬗變,其中就最重要的一個結論是:中國女性(至少是都市女性)變得越來越有野心,越來越渴望成功。
林語堂先生在七十多前總結的美國人的三大惡習 (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希望事業(yè)成功)在迅速地攻克了中國男性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攻克了中國女性,用林語堂先生地話說就是如今的中國人變得象七十年多年前的美國人一樣,越來越不近人情了。
文章最后得出如下結論:
“今天的中國女性不再擁有昔日東方淑女的美譽,我們的本土品牌也隨之失去了魅力。歷史上西方人曾喜愛中國的絲綢、瓷器,今天卻被法國香水、意大利鞋包、日本化妝品、韓國服裝而取代。明明是中國制造,也偏要起名叫‘麗絲’、‘羅蘭’等洋名,就是模特也往往起用金發(fā)碧眼的西方人。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后代一時間成了沒有自己品味和格調的人,誠如詩人余光中所言‘當你的女友改名為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那些悠久、傳統(tǒng)而又古雅的美在我們向物質財富狂飆突進的路途中被拋棄、遺忘,這些現(xiàn)象讓我們不得不擔憂?!?br/>
無論這篇文章的結論是否正確,林語堂先生所謂的美國人的三大惡習 幾乎是當代每一個中國都市男女的真實寫照,我們整日忙忙碌碌,為目標遙遙無期而焦慮,為金錢而焦慮,為不能出人頭地而焦慮,焦慮幾乎寫在每一個都市男女的臉上,不成功的渴望成功,成功了的渴望更成功,沒錢的渴望有錢,有錢的渴望更有錢,沒名的渴望出名,出了名的不時地制造著話題,唯恐自己成了過氣明星。
焦慮時時刻刻灼傷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為了使我們不象幾十年以前美國人那樣不快樂,我們更有理由暫時放緩我們的腳步,來聽一聽林語堂先生給當初的美國人上的一課:《生活的藝術》。
作為陳獨秀、胡 適、魯迅的同時代人,林語堂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他無疑見證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激烈批判,他清晰地看到了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點的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是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得一無是處從而妄自菲薄,一種是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說得無人能敵從而自滿自大,林語堂先生也許是群情激憤中少數幾個清醒者,他借給沒有文化的美國人上課之機,客觀地比較了中西文化及生活哲學的不同,他的《生活的藝術》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在它的影響下的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他得出的結論即不光明,也不黑暗,那就是無論是文化還是生活方式,中西各有千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中國人應該向西方人學習 嚴謹做事,西方人應該向中國人學習 悠閑度日。作為中國人,我們既不應該妄自菲薄也不應該狂傲自大。
關于中國人的生活以及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林語堂如是說:
“中國人過著一種比較接近大自然和兒童時代的生活,在這種生活里,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 行動;是一種不太重視智能的生活,敬重肉體也尊崇精神,肯人深沉的智慧、輕松的快樂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氣的天真,這些成了一種奇怪的混合物,所以歸納起來,這種哲學的特征是:第一,一種以藝術的眼光對人生的天賦才能;第二,一種哲理上有意識地回到簡單;第三,一種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最后的產品就是一種對于詩人、農夫、放浪者的崇拜,這是可怪的?!边@樣的悠閑從容、天真爛漫肯定讓當時那些終日忙忙碌碌,不知享受人生的老外們羨慕不已同時無地自容。
中國人何以形成這樣的人生哲學,林語堂在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肚子那里找到了淵源,是老莊教會了中國人清靜無為,是孔孟教會了中國人中庸,是肚子都會了中國人不要以自己的欲望 為敵。在林語堂看來,陶淵明無疑是中國人生哲學最高和諧的體現(xiàn)者,即“所謂的理想哲學家即是一個能領會女人的嫵媚而不流于粗鄙,能愛好人生而不過度,能夠察覺到塵世成功和失敗的空虛,能夠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脫離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視人生的人?!?br/>
即使林語堂把中國諸子翻譯成了地道的美式英語,愚笨的美國人可能也不能真的體驗中國快樂哲學的妙處,為此林語堂以金圣嘆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告訴美國人“生活中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快樂的發(fā)現(xiàn)”,但他沒有告訴老美的是,這個無害的快樂的人,最終被砍了頭。
這還不算,林語堂從技術層面指導老美中國人如何臥床 、談論、交 友、品茶、著衣、嘗花、賞石、賞樹,如何旅行、讀書、寫作,從而幾乎把中國的享樂文化翻了一個遍,我不知老美們讀著《浮生六記》時感覺如何,但我基本敢保證他們讀了《幽夢影》后會覺得自己基本上是白活了,幾艘航空母艦在中國人的快樂以及精致人生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在揚我國威、耀我中華的同時,林語堂沒忘了批判和嘲笑一下西方的所謂禮儀、宗教、哲學,無論它們有多大的好處,但都有一個不好處,那就是:不近人情。
但不幸的是,今日的中國人,特別是忙碌的中國窮人,越來越象林語堂當年看到的大多數美國人,而今日的美國人,特別是美國富人,卻越來越象古代的中國人。